7月24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相關負責人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近期,第十一批藥品集采工作已經啟動,按照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的優化集采措施,國家醫保局堅持“穩臨床、保質量、防圍標、反內卷”的原則,研究優化具體的采購規則;持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定按病種付費方案2.0版,建立完善特例單議和數據工作組等配套機制,在引導資源配置的同時支持醫療技術創新。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施子海介紹,2018年以來,國家層面開展了十批集采,覆蓋了435種藥品;地方相繼開展了省級和省際聯盟集采,形成了協同補充的工作格局。實踐證明,集采是治理藥品價格虛高的有效途徑,推動了行業秩序逐步規范,降低了群眾用藥負擔,促進了群眾用藥質量和可及性的整體提升。
施子海表示,近期,第十一批藥品集采工作已經啟動,國家醫保局研究優化了具體的采購規則。在報量方面,醫藥機構可以通過選擇報具體品牌的量,把自己認可、想用的品牌報上來;在中選規則方面,優化了價差計算的“錨點”,不再以簡單的最低價作為參考,同時報價最低企業要公開說明報價的合理性,并承諾不低于成本報價;在質量保證方面,要求投標藥品的生產線兩年內不存在違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情形,藥監部門對集采中選企業檢查和產品抽檢兩個“全覆蓋”,要求比以往更高。
根據此前國家醫保局發布的文件,第十一批藥品集采擬納入55個品種,涵蓋了多個臨床常用治療領域,涉及化學藥、生物類似藥等不同類型藥品。此次集采繼續堅持“集采非新藥、新藥不集采”的原則,同時與醫保目錄談判相銜接,排除了通過談判新進入醫保且仍在協議期內的品種,將各省醫藥集中采購平臺年采購額超過1億元的品種納入采購范圍,提升集采的規模效應。此外,考慮到一些藥品在臨床使用中存在特殊性、風險較高,采納相關部門及專家意見,暫不納入此次集采范圍。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李滔介紹,“十四五”期間,醫保部門持續推進支付方式改革,目前與醫療機構的結算按病種付費基本實現全覆蓋,基金支付實現了從“后付制”到“預付制”、從傳統的按項目付費到按病種付費、從被動付費到主動付費的轉變,促進醫療機構從規模擴張轉向提質增效。醫療機構住院服務更有效率,診療行為更加合理。2024年,基本醫保基金支出2.98萬億元,患者個人負擔同比下降5%左右。
此外,國家醫保局持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定按病種付費方案2.0版,建立完善特例單議和數據工作組等配套機制,在引導資源配置的同時支持醫療技術創新。印發30批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促進更多體現新質生產力的新技術、新設備進入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