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特發性肺纖維化(IPF)——這種被稱為“肺部癌癥”的罕見病,正迎來治療革命!隨著全球藥企重金押注,IPF領域捷報頻傳。
十年困局終破冰:勃林格殷格翰口服PDE4B抑制劑III期研究成功,成為十年來首個達到主要終點的IPF三期療法,有望為患者帶來全新治療選擇。
AI藥物首戰告捷:英矽智能TNIK抑制劑Rentosertib II期數據亮眼,成為全球首個臨床階段實現藥效概念性驗證的AI藥物。
爭奪戰升級:海外巨頭勃林格殷格翰、百時美施貴寶強勢推進,國內恒瑞、海思科等加速追趕,抗纖維化藥物市場即將迎來增長。
IPF現狀與市場概況
IPF疾病負擔持續加重
IPF是一種原因未知的慢性進行性間質性肺病,其特征是肺部組織不斷受損和纖維化,導致肺功能進行性惡化。IPF的主要癥狀包括進行性呼吸困難、干咳,有可能出現極短時間加重或長時間保持穩定。
IPF好發于中老年男性,患者的預后通常較差,患者診斷后中位生存期僅2-3年,常規治療主要通過抗纖維化藥物和肺康復方法來緩解進展和癥狀,但目前尚無治愈方法。
人口老齡化、煙草使用及環境空氣污染均導致IPF發病率快速增長,近年來,全球范圍內IPF的疾病負擔正以顯著的趨勢不斷攀升。在亞洲地區,IPF的發病率大致處于3-13/10萬區間,而患病率則在5-40/10萬范圍波動。聚焦中國,從2018年至2022年,IPF患者數量持續增長,從23.7萬人一路上升至26.4萬人。
IPF市場規模不斷增長
特發性肺纖維化市場規模預計到2024年為46億美元,預計到2029年將達到64.3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6.95%。
圖1 2024-2029年全球特發性肺纖維化市場規模(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Mordor Intelligence
壟斷十年,PDE4B終迎突破
僅兩款上市藥品:吡非尼酮、尼達尼布
IPF的治療目前以延緩疾病進展、改善癥狀和預防并發癥為主,尚缺乏能夠逆轉纖維化的有效手段。
目前,FDA僅批準羅氏的Esbriet(吡非尼酮)和勃林格殷格翰的Ofev(尼達尼布)用于治療IPF。吡非尼酮具有抗纖維化和抗炎作用,而尼達尼布則通過抑制纖維化相關的多種信號通路來減緩肺組織的瘢痕形成。除藥物治療外,臨床常配合氧療和肺康復以緩解癥狀,終末期患者可考慮肺移植,但術后的壽命大約為4.5年。
在中國市場,本土仿制藥的上市及醫保政策的實施顯著降低了IPF患者的治療負擔。吡非尼酮的年治療費用降至7萬元左右,尼達尼布從原研的10萬元降至4萬元左右。2025年,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均被納入醫保乙類目錄,報銷比例在50%-70%之間。
表1 中美獲批IPF治療藥物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
吡非尼酮于2021年在美國失去獨占保護,其銷售額在2020年達到峰值51億元。尼達尼布在美國市場的專利保護將于2025年到期,該藥物2024年全球銷售額為291.4億元,位列全球暢銷藥TOP 50。2024年,吡非尼酮與尼達尼布兩款原研藥的全球銷售合計約295.2億元,顯示出IPF治療市場的持續增長潛力。在中國市場,2024年院端吡非尼酮、尼達尼布合計銷售額約11億元,同比增長31.5%。
圖2 2019-2024年吡非尼酮、尼達尼布原研全球銷售額(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
小分子藥物主導IPF治療領域
目前,全球在研的特發性肺纖維化藥物中,處于II期及以上臨床階段的約16項,其中14項為小分子化藥,表明IPF治療領域仍以小分子藥物為主導。
跨國藥企在該領域占據領先地位。進展最快的為勃林格殷格翰的PDE4B小分子那米司特,目前在中美均處于申報上市階段,有望成為首個獲批的PDE4B靶向IPF藥物。百時美施貴寶的靶向LPAR1的小分子藥物BMS-986278,目前處于全球III期臨床階段,并已獲FDA突破性療法認定。
國內IPF新藥研發呈現差異化布局特點。英矽智能TNIK抑制劑Rentosertib II期數據亮眼,成為全球首個臨床階段實現藥效概念性驗證的AI藥物。東陽光藥的伊非尼酮(靶向p38γ激酶)作為吡非尼酮的Me-too藥物,目前處于II期臨床階段。此外,人福醫藥的HW021199(靶向autotaxin)等小分子藥物也在推進II期臨床試驗,進一步豐富了中國IPF治療領域的研發管線。
表2 特發性纖維化藥物研發進度(II期及以上進度)
數據來源:藥智數據
勃林格殷格翰助力IPF領域近十年實現首個突破
2014年,尼達尼布與吡非尼酮憑借INPULSIS和ASCEND兩項Ⅲ期研究的成功,開啟了IPF抗纖維化治療的新紀元。但在此后的十年里,IPF新藥研發之路步履維艱,全球范圍內多項臨床試驗均以失敗告終。直到2024年,Nerandomilast的FIBRONEER-IPF研究憑借突破性進展打破了這一沉寂局面,成為2015年之后首個在IPF治療領域實現主要終點的Ⅲ期臨床試驗。
圖3 近10年IPF新藥研發進展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
FIBRONEER-IPF是迄今為止IPF領域已達研究終點的規模最大的Ⅲ期臨床研究,共計納入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332個中心的1177名IPF患者。研究結果表明,在52周的治療時間內,Nerandomilast組較安慰劑組用力肺活量(FVC)下降幅度更少,且Nerandomilast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
表3 Nerandomilast與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III期臨床試驗結果對比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點擊查看大圖)
結語
特發性肺纖維化治療領域正經歷從單一靶點治療向多元化治療策略的范式轉變。近期勃林格殷格翰研發的PDE4B抑制劑Nerandomilast在Ⅲ期臨床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十年來首個達到主要終點的創新療法。
同時,英矽智能的Rentosertib作為全球首個完成概念驗證的AI研發藥物,展現了人工智能在藥物發現中的革命性潛力。
展望未來,IPF治療將呈現三個重要趨勢:
一是治療目標從延緩疾病進展向潛在逆轉纖維化轉變。
二是聯合治療策略可能成為標準方案。
三是精準醫學指導下的個體化治療將優化臨床決策。
隨著Nerandomilast等創新藥物即將上市,以及更多靶向藥物進入臨床,IPF治療格局正從姑息治療向疾病修飾治療轉變,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